讓寶寶乖乖打針 從日常教養做起

2008010816:29

明知道打針、抽血是為了幫助寶寶對抗疾病,但每回的預防注射,小娃娃脹紅著臉、哭鬧不停的場面還是不斷上演,除了心疼,有什麼妙招讓寶寶乖乖就定位?

為什麼寶寶會懼怕打針和醫院

6個月以前:害怕陌生環境

6個月前的寶寶尚未出現陌生焦慮,因此對於陌生人還不會出現害怕的心理,往往是因為環境的改變以及受到週遭大人的壓制(例如壓住身體)而感到不安,長庚紀念醫院新生兒科助理教授周怡宏醫師表示,上醫院就是一個明顯環境改變的例子。到了醫院,寶寶可以明顯感覺到環境的改變,然後又會受到醫護人員的壓制,雖然打針時間不長,不過和平常被呵護的感覺很不一樣,這也帶給寶寶不好的經驗,特別是較敏感的孩子,只要一到類似的環境就會和過去經驗做連結,即使沒有出現醫生、護士或是打針的動作,只要到了類似環境就會感到不安,進而哭鬧。

6個月以後:抗拒陌生人

寶寶到6、7個月以後會開始出現陌生人焦慮,也就是開始怕生,不喜歡主要照顧者以外的陌生人的碰觸,特別是在封閉的環境裡,而醫院的診間卻因看診的隱密性需要,不得不在封閉的小房間內進行,周怡宏表示,當寶寶進入這個空間,又發現在這個空間裡頭有陌生人,就會出現畏懼和抗拒的心理,若是還要再將針筒扎進寶寶的皮膚裡,小寶寶自然不可能乖乖就範!

其他因素

照顧者的態度和以往不同:
到了一個不友善的空間,照顧者卻幫著陌生人要把一個尖尖的東西刺進寶寶的皮膚中,這對寶寶來說,和以往的經驗太不一樣,因為以往照顧者總是呵護著自己,不會讓危險的東西靠近,這次卻不一樣,因而會出現反抗的情況。

醫護人員的講話、動作方式和一般人不同:
一般人對寶寶講話總是較溫柔、而且會用裝可愛或牙牙學語的方式,不過醫護人員可能因為業務繁多,不是每個人都還是會有耐性的對寶寶採用哄騙的方式,可能會較直接,這對寶寶來說也不同於以往的經驗,因而感到害怕。

寶寶的天生氣質會影響打針時的表現
帶寶寶去打針時,男寶寶並不會像大家所想像的比較勇敢,周怡宏表示,寶寶打針時的表現和性別沒有關係,和天生氣質較有關聯。一般寶寶都會因為上述的原因而討厭醫院,不過有些寶寶比較好哄騙、有些寶寶比較不會拒絕陌生人,周怡宏表示,這是因為每個寶寶的天生「氣質」不一樣。氣質是每個人與生俱來對外界刺激反應的方式,像是有的寶寶來者不拒、對外界任何刺激反應都不大;有的寶寶卻一看見陌生人就大哭,這就是因為每個寶寶的氣質不同,不過這是天生的氣質使然,爸媽可以針對自己寶寶的氣質而找出合適的教養方式。

讓寶寶接受打針方法大公開

爹地媽咪可以做的

平時教養

1. 不能以去醫院來恐嚇寶寶:
常會聽到照顧者對寶寶說:「再不乖就帶你去找醫生伯伯喔!」或是「再不聽話就帶你去打針喔!」這都是平常照顧者為了要讓寶寶聽話而說出的恐嚇話語,這樣的說法會無意中灌輸寶寶「醫院很恐怖」的觀念-「因為醫院很恐怖所以我不聽話的話,媽咪就要帶我去醫院。」而等到真的要去醫院的時候,寶寶自然會抗拒,因此,照顧者千萬不能一時口快而說出不當的恐嚇話語,要使寶寶聽話應該是用別的方式,而不是隨意的恐嚇。

2. 平常就做情境準備:
當寶寶1歲左右,便可開始和寶寶進行就醫的角色扮演遊戲,可以準備聽診器、針筒等醫療用品,再將家中的某個房間佈置成診間的樣子,和寶寶進行看診的遊戲,讓寶寶熟悉這個過程,照顧者也可藉由扮演的過程和寶寶說明醫生這個角色的任務;而當寶寶再大一些時,更可以讓寶寶擔任醫生的角色,由他來執行看診的過程,這樣的做法可以幫助寶寶了解醫生叔叔其實不可怕。不過,周怡宏表示,雖然是扮演遊戲,不過情境和進行方式應該一切模擬真實的醫院診間,不宜用家家酒的方式進行,否則,到了真實的醫療現場,情境和平常的相差太多,寶寶一時可能也很難接受。

3. 不要過度保護寶寶:
在寶寶身體健康、一切狀況良好的情況下,其實可以讓寶寶多接觸外面的世界,而不是將寶寶都關在家裡,可以讓他了解各種場所可能會遇到的人、事、物,不僅限於對於醫院的認識,也包含各種場合,讓寶寶多熟悉外界的環境,才不會一接觸陌生環境就大力反抗。

打針前

1. 不可以哄騙:
要準備到醫院打針的時候,千萬不要跟寶寶說「我們要出去玩喔!」雖然這樣可以順利的把寶寶帶出門,不過到了醫院,寶寶立刻會發現這是怎麼一回事,且在進入封閉的診間和看到陌生的醫生護士之後,還得挨ㄧ針,寶寶會立刻將這個經驗歸到不好的經驗裡頭,對於之後媽媽說的話也會抱持懷疑的態度。

2. 講清楚、說明白:
如果是半歲以前的寶寶,可能多半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到醫院的,而半歲後的寶寶,已經開始慢慢能理解大人的話語,並且有了許多到醫院的經驗,因此,照顧者要帶寶寶到醫院前可以先讓寶寶有心理準備,開始告知要到醫院的事,然後可能會做哪些事,要他勇敢,給寶寶多一點的情境教育及關懷。

打針中

給予安全感及信心:當寶寶出現反抗或哭鬧時,為了使打針過程順利進行,醫護人員的壓制動作是必要的,不過照顧者一定要注意在一旁用言語和肢體接觸安撫寶寶,給予寶寶安全感和信心。

打針後

安撫寶寶:在打完針之後,建議用話語或擁抱直接鼓勵寶寶,不管他的表現如何,都要讓他知道,他好厲害接受了打針,身體一定會變得更健康,這樣的正向增強也可以讓寶寶下次較有勇氣踏入診間。

醫院可以做的

醫院給人的感覺較為嚴肅,並且以白色為主要色調,和寶寶習慣的彩色世界不同,寶寶會因此感到陌生及害怕,周怡宏表示,理想的作法當然是設法將醫院環境佈置得較為友善或是加設遊戲區,一般兒童醫院多會這樣做,不過也僅限於整體環境,其診間的內部佈置還是和一般診間一樣,仍然是封閉的狹小空間,這是由於顧及隱私及怕和其他診間相互干擾,礙於實施的困難,醫院在這方面能做的並不多,或許只能靠照顧者平時為寶寶建立醫院或診所的良好形象了!

醫護人員可以做的

每個醫護人員的個性不同,看診風格也不同,對待寶寶的方式更是不一樣,照顧者當然希望可以遇到和藹、親切又有耐性的醫護人員,只是,在現階段這或許是可遇不可求,但仍然希望醫謢人員能用較輕柔的語氣,壓制寶寶的力道也要注意。

本文轉載自"媽咪寶貝"雜誌